亢( ) 小屯南地甲骨312,殷 攸亢告 商。
 甲骨文合集18070,殷 亢□□。
 亢爵,殷周金文集成7336,殷 亢。
 效作祖辛尊,殷周金文集成5943,西周早期 效乍(作)且(祖)辛亢寶 (尊)彝。
 盠尊,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744,西周中期 王册令尹易(賜)盠赤巿幽亢攸 (勒)。
 宰獸簋,文物1998年08期,西周晚期 易(賜)女(汝)赤巿幽亢敡勅。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458,戰國 亢。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29,戰國至秦 丁丑在亢。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97,戰國至秦 亢。
 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五行甲篇,西漢 角亢掩䚘(衡)。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星占,西漢 與亢晨出東方。
 漢印文字徵 亢易曼印。
 增訂漢印文字徵 亢父令印。
 增訂漢印文字徵 亢易參印。
 賢良方正殘碑,東漢 保亢謀聖。
 西狹頌,東漢 五官掾上禄張亢字惠叔。
 西嶽華山廟碑陽,東漢 玉帛之贄,禮與岱亢。
 王佛女買地券,南朝宋 傍人張亢𢭗當□。
 元誕墓誌,北魏 志亢不仕。
 元欽墓誌,北魏 方將望北辰以未移,指南山而亢壽。
 華嶽頌,北周 亢高掌於巖端。
 殷洪纂等造像記,隋 大隋楊主開皇七年歲在丁未五月十日殷洪纂息仕亢。
 楊執一墓誌,唐 時北郡亢旱。
 郭瑶墓誌,唐 豈卑亢而能違。
 盧璠墓誌,唐 二子權、亢。 《説文》: “亢, 人頸也。 从大省, 象頸脈形。 凡亢之屬皆从亢。 , 亢或从頁。” 許慎所釋構形及本義與古文字字形難合。古文字象人正面站立,兩腿間有一横線,構形之意不明。或以爲象遮攔之形。實物文字中常表示高,爲引申義。
亢★常◎次
甲骨文、金文表意,从大,下加一个斜的笔画,义为遮拦或阻拦。小篆象形,上从大省,下象人的颈脉形,隶定为“亢”。本义读kànɡ,人的颈项,引申为高、高傲、高度的、过分的等;又读ɡānɡ,引申为喉咙、要害等。 【辨析】 以“亢”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kànɡ:抗、炕、伉、钪∣hánɡ:杭、航、颃∣hànɡ:沆∣ānɡ:肮∣kēnɡ:坑、吭。 亢kàng (甲) (篆) 本为合体象形指事字,大篆上为人(是“大”的省略),下面画的是人的颈,强调指事部位。本义就是颈,喉咙。引申为高。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kang 阴平:闶(闶阆) 去声:抗(抵抗) 伉(伉俪) 炕(炕头) hang 阳平:杭(杭州) 航(航天) 颃(颉颃) 吭(喉咙,嗓子,引吭高歌;另读kēng) 迒(痕迹、道路) 去声:沆(沆瀣一气) kēng 坑(坑道) 吭(吭声) ang 肮(肮脏)
亢 (gāng)古郎切。人頸也。亢承首之下,人以象顋頰, 則亢形,“一”則中央之高骨也。俗作“吭”。 111.趣談“亢”字亢,初文像帶了脚鐐的奴隸,表現出的一種反抗的樣子。抗本字。
*亢kang[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人頸也。 从大省。象頸脈形。凡亢之屬皆从亢。 ,亢或从頁。 (十篇下) 原象高亢之建築物? *亢kàng4画 亠部 (1) 高:高~。 (2) 高傲;傲慢:不卑不~。 (3) 很;极;过度:~奋|~进。 (4) 星宿(xiù)名,二十八宿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