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甲篇)6,戰國 不共(恭)則亡(無) (以) (除)辱,不惠則亡(無)以聚民。 按: 从又从辰。辱,羞辱。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36,戰國 古(故)智(知)足不辱。 按: 字形中間多構件“口”。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165正,戰國至秦 未午辰入官,必辱去。 按: 从寸从辰。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毋辱大王之廷。
 慈慶墓誌,北魏 由是忍辱精進。
 竇泰墓誌,北齊 言諾之重,黄金自輕; 榮辱之來,白珪可玷。
 元賢墓誌,北齊 憙愠莫窺,榮辱誰改。 《説文》: “辱,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爲辰,田候也。” “辰”爲農具,“寸”之義爲法度,《説文》 “恥也。从寸在辰下”,表示失務農的時機則按法度處罰。“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 ,意思則是失去耕種的時機,就在封土上羞辱之。而 《説文》此釋恐不符合事實。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 “辱字从辰从寸,寸謂手,蓋上古之世,尚無金鐵,故手持摩鋭之蜃以芸除穢草,所謂耨也。”即以爲 “辱”或爲 “耨”之本字,後借用作羞辱、恥辱意。
辱★常◎常
rǔ表意,从寸从辰,寸为手,辰为蚌镰(以蚌壳制的一种农具),本义为手持农具铲除田中杂草。声誉上受到的损害如同田中的杂草,都需要除去,故引申为耻辱,又引申为侮辱,使受到耻辱,又引申为谦辞,表示承蒙。 【辨析】 ❶以“辱”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rù:褥、蓐、溽、缛∣nòu:耨。 ❷辱/耻/羞 “羞”指羞惭、丢脸,词义较轻。“耻”和“辱”有同有异:用作名词时,都表示耻辱、可耻的事情,但角度稍有不同,“耻”指声誉受到损害而产生的羞愧感,“辱”指身心受损害而感到的屈辱。用作动词时,“耻”指感到耻辱,“辱”指侮辱。 ❸辱/侮 见435页“侮”。 辱rǔ会意字,上为辰,下为手(寸)。辰,甲骨文是蚌之类的软体动物的象形。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蚌壳是除草的工具。手拿蚌壳除草谓之“辱”。辱是“耨”nòu之本字,后借用为侮辱的“辱”。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rù 褥(被褥) 溽(溽热) 蓐(坐蓐) 缛(繁文缛节) nòu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 相关链接 “薅”(hāo),会意字,意为除草。沈兼士认为是以“好”为声符,可资参考。(《广韵声系》978页) 辱 (rǔ)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 166.趣談“辱”字辱,像以手(寸)捉辰(蠶)上蔟,蔟是以草絞成的草龍,把老蠶(透明的)捉到草龍上做繭,一周後繭成,將繭薅下,草龍上留有蠶絲,這就成了产婦坐月子的“褥子”,因有血污,會意爲“侮辱”。
辱 甲骨文; 篆rǔ[辰(意符)+寸(手,聲符)→ 辱(《説文》:“辱,恥也。從寸在辰下。失耕時,于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爲辰,田候也。”不確,辱,擬爲“捉蠶上蔟”。借爲“污辱”。實爲“蓐”本字。)] [春秋] 左丘明《左傳·莊公十一年》:“拜命之辱。”(當時慣用語,猶今之 “多蒙關照,實不敢當。”) 《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南朝宋] 范曄《後漢書·第五種〈第五複姓,人名〉列傳》:“士有忍死之辱,必有就事之計。”(如司馬遷受宫刑後忍死,就是爲了完成《史記》。) 辱rǔ(10画)
  【提示】上下结构。以它作部件构成其他合体字时,辱由上下结构变成半包围结构,如褥、缛、蓐等。 *辱rǔ10画 辰部 (1) 羞耻: 耻~|荣~|屈~。 (2) 使蒙受羞耻: 侮~|当众~骂|可杀不可~。 (3) 玷污;辜负: ~命。 (4) 〈书〉谦辞,表示承蒙: ~临|~承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