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平阿左戈,殷周金文集成11041,戰國早期 平阿左戈。 按: 增“土”。
 平阿左戟,殷周金文集成11158,戰國晚期 平阿左造徒 (戟)。
 平阿左戈,殷周金文集成11001,戰國晚期 平阿左。
 古璽彙編313,戰國 □阿左稟。 按: 增土符。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454,西漢 ……武安、端氏、阿氏……
 居延新簡EPT59.233,西漢 阿陽丞公孫彭。
 漢印文字徵 阿陽長印。
 石門頌,東漢 平阿泉泥,常蔭鮮晏。
 王遺女墓誌,北魏 瘞於終寧陵之北阿。
 元祐妃常季繁墓誌,北魏 阿保高宗,母儀天下。
 仙和寺尼道僧略造像記,北魏 清信女周阿足。
 李元海造像記,北周 敢竭周身之物, 採石首陽之𡹣(阿)。 按: 《康熙字典》 “𡹣, 即阿之訛字”。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額,唐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 《説文》:“阿, 大陵也。一曰曲𨸏也。从𨸏可聲。 ” “阿”,或加土旁,或加山旁。
阿★常◎常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读ē,山的弯曲处,引申为水、庭等的弯曲处,弯曲,迎合等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又读ā,假借为词的前缀,用在某些亲属称谓或人名的前面。 【辨析】 以“阿”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ē:婀、屙∣ā:啊、锕。 阿ā,ē形声字。《说文》:“大陵曰‘阿’,从阜,可声。”本义为山陵。王勃《滕王阁序》:“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便是高山。因为山脊大都逶迤起伏,山麓大都蜿蜒曲折,故引申为“曲”、曲隅。《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注:“阿,曲隅也。”“阿谀奉承”便有违心地曲意奉承的意思。以上均读ē。ē,发音时口张大些便为ā。现代汉语中“阿”大多读为ā,可为词的前缀,如“阿哥阿妹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如果说“可”是一级声符,那么“阿”便是二级声符。作为二级声符生成的形声字有: ā 啊(象声词,表语气ā、á、ǎ、à四声及轻音均可) 锕(金属元素) ē 屙 婀(婀娜,“阿”兼表意,有曲线之美) 相关链接 从语音角度看,a为元音,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个单韵母。它与o、e都是开口呼。发音时,a—o—e口形由大到小,由圆而扁,舌位随之抬高,可一气呵成。故a—e为近似音。 阿 金文; 篆ā[阝(在左,阜,意符)+可(聲符)→阿(《説文》:“阿,大陵也。一曰:阿、曲阜也。從阜可聲。”阿,加在稱呼上的詞頭:阿大、阿爺、阿爹、阿羅漢、阿婆、阿弟、阿姊等。)] 《詩經·衛風·考盤》:“考盤在阿,碩人之薖。”(快樂啊在山窩,好人啊真愜意。) 阿(7画) ❶ā ❷ē
 【提示】阝,2画,起笔是横撇弯钩; 旧字形3画,起笔是横撇。 *阿ā7画 阜部 〈方〉名词前缀。 (1) 用于排行、小名或姓前,有亲昵的意味: ~大|~毛|~张。 (2) 用在某些称谓前: ~哥|~婆|~叔。 另见ē(97页)。
*阿ē7画 阜部 (1) 〈书〉大土山: 崇~。 (2) 〈书〉弯曲的地方: 山~。 (3) 曲从;迎合: ~附|~谀|刚正不~。 (4) 山东东阿(ē): ~胶。 另见ā(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