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陆 金文“扬”字形义考“扬”字在青铜器铭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字。《金文语料库》所收铭器,“扬”字出现的频率共计338次,分别出现在21个诸侯国家的青铜器铭文中。但是,同为一个 “扬”字,其书写字形却有很大的差异,形体变化纷繁,表现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其字形进行分析,对其意义进行辨别。 “扬”的字源来源于 “昜”。 “昜”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英198) (合集20631) (甲456) (甲3343) (屯4529)。前4个字形,像日在 、 上。 、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释》认为像树枝,刘兴隆 《新编甲骨文字典》认为像山有阶梯之形,即阜字。 参照金文字形来看, 我认为刘兴隆先生的解释更准确些。 昜字从阜, 取阴阳之义。 (屯4529)字,左旁加 “阜”,表示山南向阳的一面。 昜是阳、旸、扬的初文本字。包含着多重意思。《说文》释昜为 “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皃。” 首先,颜师古说昜是阳的本字,段玉裁注昜为: “此阴阳正字也。 ”金文阳作 (昜鼎) (宅簋) (正昜鼎) (嘉子昜伯簠), 第一个字形, 以日在阜上会意; 后三个字形从日从阜从三撇,字中的三撇像日光,故昜 (阳) 的四个字形都指太阳。《诗·小雅·湛露》 :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湛湛: 形容露水浓。晞: 干。)其中的 “阳”就指太阳。同时,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古陶文的 “阳”字,皆从阜昜声,如:
阳 | 前5·42·5 永盂 虢季子白盘 吊姬鼎 其伯盨 蔡侯钟 宜阳右倉簋 鄂 君启舟节 柳鼎 农卣 古陶 侯马盟书 睡虎秦简  古玺 石篆。[48] |
《说文·阜部》: “阳,高明也。”指向阳明亮的地方。《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就指的此义。 其次说 “旸”字,《汉语大字典》说 “旸”是 “阳”的简化字。《说文》 : “暘,日出也。从日昜声。《虞书》 曰: ‘旸谷。’ ” 旸谷为 “日所出处,名曰旸明之谷。” (孔颖达疏) 日出之处在东方,《淮南子·地形》 : “旸谷搏桑在东方。”由此引申指太阳,蔡襄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 “薄吹消春冻,新旸破晓晴。”诗句中的 “新旸”即指太阳。在古籍中又称太阳为 “旸乌”。在青铜器铭文中,“旸”字只在 《冊旸宅鼎》 中出现过一次,作人名使用。[49] 再说 “扬”字,“扬”字在金文资料中是个常用字,其出现的频率高达338次,与之相比,“昜”字出现了50次,“阳”字出现了85次,“旸”字只出现了1次。由于 “扬”字出现的频率高,所以其字形也特别多,而且变化比较大,列举部分代表字形归类如下:
扬 | | 第一组 | 续甲 貉子卣 昜鼎 宅簋 正昜鼎 嘉子昜伯簠 鄂君启舟节 | 第二组 | 令鼎 夨簋 憲鼎 作册大鼎 君夫簋 盂卣 效卣 段簋 | 第三组 | 作册大鼎 扬鼎 颂簋 禹鼎 静簋 大师麆簋 召伯簋 免簋
井簋 豆闭簋 克鼎 墙盘 多友鼎 尊 羖簋 4999 | 第四组 | 尊2098 昜长鼎[50] |
第一组字形以 “昜” 字来表示 “扬” ,是从甲骨文延续 下来的写法,属于古今孳乳字。貉子卣,宅簋等都是西周早期的铭器,所以字形仍采用古字形。前面分析 “昜”字的本义应该是指太阳,可是在甲骨文中, “昜”却主要用作地名和方国名,如: (在昜)——合集20631,  (于南阳)——屯4529,这两条甲骨卜辞中的“扬”字皆为地名;     (王惟昜白 从)——合集646,这一条甲骨卜辞中的“扬”字作方国名, “白”即“伯”, “昜伯” 即昜方之伯, “ ”为昜伯之名。在甲骨文中 “扬”也可以用做“飞扬”义,但是却引申为“逃跑”, 比如:      (鬼方昜,亡祸,五月。)——合集8591。“亡祸”即“无祸”,鬼方逃跑了,没有灾祸,时间在5月[51]。 铭器金文中 “昜”的意思与甲骨文的用法大相径庭。金文中以 “昜”字写 “扬”字的铭文有9例, 以 “ ”字写 “扬”字的铭文有2例, 主要都用为 “称扬、 颂扬”的意思,如: 《貉子卣》 的 “貉子对 (扬)王休”, 《螨鼎》 的 “对 (扬)”, 《伊簋》 的 “对昜(扬)天子休”。 《五年师簋》 的 “敢昜(扬)王休” 《敔簋》 的 “敔对昜(扬)王休”[52]等等。没有一例用为地名或者 “飞扬”义,与甲骨文的用法截然不同; 与其字形体现的本义也不相同。 第二组字形从丮从日,或者从丮昜声。丮像人屈身跪地,跽而双手捧日之形。其基本义是高升或使高升。用于抽象的意义,引申为精神或情绪高涨。《诗·小雅·沔水》 :“鴥(yú)彼飞隼(sǔn),载飞载扬。”鴥是疾飞的样子,隼为一种猛禽,载在此用作动词词头,而 “扬”字就为高升或使高升之义。《说文·手部》释 “扬”为 “飞举也。”应该就是指的本义。但是,在铭器金文中,从丮从日和从丮昜声的 “扬”字,全部释为 “称扬、 颂扬”的意思, 没有例外。 比如: 从丮从日的例子共有9例: 《令鼎》: “令对 (扬)王休”; 《荣簋》 : “对 (扬)天子休”; 《相侯簋》 : “殳 (扬)𥎦(侯)休”; 《恒簋盖》: “敢对 (扬)天子休”; 《寓卣》: “寓对 (扬)王休”; 《次卣》 : “对 (扬)公姑休” ; 《匡卣》 : “对 (扬)天子不(丕)显休” ; 《殷簋甲》 : “敢对 (扬)天子休”。 从丮昜声的例子共有16例: 《小臣宅簋》的 “(扬)公白(伯)休”; 《耳尊》 : “ 师耳对(扬)𥎦(侯)休”; 《段簋》: “敢对(扬)王休”; 《县妃簋》: “县妀每(敏)(扬)白(伯)屖父休”等。 从丮昜声, 而 “昜”写为 “ ”的有26例, 如 《盂卣》: “盂對 (揚)公休”; 《殷簋乙》: “敢對 (揚)天子休”[53]等。 第三组字形从丮从玉,或者从丮从日从玉,或者从丮从玉昜声。这一组字形,都像人屈身跪地,跽而高举宝玉之形,或者捧日 (张世超等著 《金文形义通解》上说: “日殆玉璧之象形……故从日从玉同意。”唐兰说 “像举两手向着太阳之形” )之形。“玉”字,词典上都释为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甲骨文的字形, 像三玉相連, 粹12 乙2327,中间的|, 是贯连玉石的线。金文以后的字形皆写为王,如: 縣妃簋 古陶 先秦货王古币 包山楚简 说文小篆[54]。从新石器时代起, “石之美”的玉就被人们所重视,《说文·玉部》列举了玉的五德: “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 䚡理自外, 可以知中, 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桡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所以 “古之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早在西周,玉就成了政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执玉版,诸侯执珪。群臣进见国君,在佩玉步行时得有节奏声,又用玉来祭祀神或殉葬,甚至服食玉屑以求长生不老。因此从丮从玉的字形,以跪地之人双手举玉,表敬事君主和奉揚君主之意。 但是, 在金文中, 此组字形虽然有7例, 但是只有2例作 “称扬、 颂扬”义, 如 《簋》 : “对(扬)王休”。 另外的5例皆作人名, 如《扬方鼎》: “(扬)见(事)于彭”[55]。 从丮从日从玉的字形共58例。 其中隶定为“ (上玉下日) ”的有3例, 全部都表示“称扬、 颂扬”义, 比如 《师毛父簋》: “对 (扬)王休”等。 隶定为 “ (上日下玉) ”的计55例, 其中49例皆为 “称扬、 颂扬”义, 比如编号为12225的 《史密簋》: “对 (扬)天子休”; 5637号的 《作册睘卣》: “ (扬)王姜休”; 3068号的《作册大方鼎》 : “大 (扬)皇天尹大𠍙(保)𢔔”; 5903号的 《效尊》: “效不敢不迈(万)年𡖊(夙)夜奔走 (扬)公休”等。 另外的6例, 皆出自 《扬簋》, 作人名使用。 比如4242号 《扬簋》: “ (扬)𢱭(拜)手 首”; 4241号《扬簋》: “王乎(呼)内史史年册令 (扬)”等。[56]。 从丮从玉昜声的字形, 其中的 “日”、 “玉 (王)”、和 “ ”三者的上下位子常常游动不定, 而以“日”符居上, “玉 (王)”符居中, “ ”居下为常见形式。 比如: 3131《方鼎》: “对 (扬)王令”; 《无㠱簋》 : “敢對 (揚)天子魯休令”等27器。 《敔簋》: “敢對 (揚)王休”等7器。 其他字形, 还有6种, 分别为 字7例, 如 《伯姜鼎》:“白(伯)姜对 (扬)天子休”等; 字9例, 如 《小子省卣》: “省 (扬)君商(赏)”等。 字2例, 如 《史墙盘》: “对 (扬)天子不(丕)显休令”等。 字15例, 如 《庚嬴卣》:“庚赢(嬴)对 (扬)王休”等。 字2例, 如 《竞卣》: “对 (扬)白(伯)休”等。 以上所列各例, 全部都是“称扬、 颂扬”义。 只有 字56例中, 54例为 “称扬、 颂扬”义, 如 《颂鼎》: “颂敢对 (扬)天子不(丕)显鲁休”; 另外2例为人名, 如《𠑇匜》: “白(伯)剣(扬)父乃或事(使)牧牛(誓)曰”[57]。 第四组字形从宀从昜, 表示在朝堂之上颂扬君主。 如编号2098 《尊》 中的: “(扬)中休。”[58] 综上所述,金文 “扬”字主要作 “称扬、颂扬”义使用,少数用作人名。但是根据字形结构分析,金文中的这些用法当为引申义,《说文·手部》 : “飞举也”的解释比较符合字形的特点,故本义应为飞起、高升或使高升。也可以理解为举起。由此引申指举用、荐举; 显扬、传播; 称扬、称说; 掀播、簸散等义项。用于抽象的意义,引申指高涨。至于用为姓氏,或者地名,在甲骨文时代就有大量的用例可循,后世扬姓还成为大姓。
注释[1][9]徐仲舒.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959. [2] [4] 王宏源. 字里乾坤[M].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260. 228. [3] [6] 牟钟鉴、张践. 中国宗教通史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28. [5] [7] 唐汉. 汉字密码[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2: 464 .508—52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2. [10] 黄典诚. 诗经通译新诠[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11] 曾为舜之农官。见《辞源》 “后稷”条。 [12] 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2: 127、141. [13]惠西成.石子编.中国民俗大观 (上册) [M].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1988: 71.108. [14] [15] 引自 《辞海》 “高禖”条 [16] 叶舒宪. 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 633. [17] 国学网. 经部·左传. 成公十三年. [EB].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cqzz/cqzz_008. htm. [18] 转引自葛兆光.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9. [19] 臧克和. 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0: 56、58. [20] 齐豫生、夏于全. 四库全书(文白对照)·经部[M]. 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 232. [21] 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6. [22]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865. [23] 转引自.汉语大字典缩影本[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1305. [24][27]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金文语料库.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编号:8371. 43. [25] 详见秦建文. 从青铜器铭文看商周的祭祀活动[J]. 中国文字研究 ·第四辑: 121. [26] [28] 本书编写组. 金文今译类检[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91、150. [29] 葛兆光.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9. [30] [31][32] 转引自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M]. 学林出版社,1990. 5: 23-25. [33] 李泽后.中国美学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 79-81. [34] [35] [36] 转引 自祁志详.以 “味” 为 “美” : 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J].学术月刊,2002 (1): 55. [37] [38] [39] 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M]. 学林出版社,1990. 41-64. [40] [41] 转引自潘显一.从〈太平经〉〈抱朴子〉看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变迁[J].宗教,2002,(1):59. [42] 雷汉卿. 《说文》 “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209. [43]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M].学林出版社,161. [44]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3. [45]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30. [46] 董莲池.殷周禘祭探真[J].人文杂志,1994.5期.79. [47] 左传·昭公七年[EB]. 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cqzz/cqzz_010.htm. [48] [50] [54] 这些古字形皆引自臧克和. 说文解字新订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2. 627-802-11 [49] [52] [53] [55] [56] [57] [58] 上海.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金文语料库. [51] 刘兴隆. 新编甲骨文字典 [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1. 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