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投匦 亦作「投匮」。
1 唐 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於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後以「投匦」谓臣民向皇帝上书。
唐 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千余人复连表诣阙投匦,乞君以墨縗行事。」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徐璧﹞尝作书万言,欲投匦,极言时政,无所讳避。」 《宋史・瀛国公纪》:「命诸制司各举才堪将帅者十人,不限偏裨士卒,如不隶军中者,许投匮自荐。」 清 钱谦益《狱中杂诗》之八:「书生何用怜文字,投匦於今厌草莱。」 2 借指投票。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本中国乡举里选之制,参泰西投匦公举之法,以遴议员之才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