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七 qī ㄑ〡 《广韵》亲吉切,入质,清。 2画 一部1画 统一码:4E03 大五码:A443 国标扩:C6DF
1 数词。六加一所得之和。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晋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闻捷《生活的赞歌・最後的航程》:「戈壁滩上刮着七级大风,我们的贝乌钻机在剧烈跳动。」 2 文体的一种。亦称七体,爲赋的另一形式。南朝 梁 萧统《文选》列「七」爲一门,收录枚乘《七发》八首,曹植《七启》八首,张协《七命》八首。
《宋书・自序传・沈璞》:「所着赋、颂、赞、祭文、诔、七、吊、四五言诗、谏、牋、表,皆遇乱零失,今所余诗笔杂文凡二十首。」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五课丁:「自斯而外,若箴、铭、颂、赞、哀、诔、骚、七、设论、连珠各体,虽稍有通变,然鲜有出辙。」参见「七体」。 3 旧俗人死後每七日一祭,俗称曰「七」。
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若家里死後,便累七追享,不免请几个僧人。」 《孽海花》第二六回:「谁晓得一终了七,她的原形渐渐显了,常常不告诉我,出去玩耍。」 巴金《家》二九:「今天是鸣凤的头七……我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她烧,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场。」参见「七七」。 4 指西方。
《素问・五常政大论》:「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於七。」 王冰注:「七,西方也。」 5 姓。明代有七希贤。见明 凌迪知《万姓统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