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鹄¹ hú ㄏㄨˊ 《广韵》胡沃切,入沃,匣。 18画 鸟部7画 统一码:9D60 大五码:C35B 国标扩:F95D
1 通称天鹅。似雁而大,颈长,飞翔甚高,羽毛洁白。亦有黄、红者。
《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 唐 韩愈《琴操・别鹄操》:「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鹄》:「鹄大于鴈,羽毛白泽,其翔极高而善步,所谓鹄不浴而白,一举千里,是也。亦有黄鹄丹鹄,湖海江 汉之间皆有之。」 2 形容白色。参见「鹄缨」、「鹄发」。
3 枯瘦貌。
清 杨端本《岁饥行》:「佼女形如鹄,垢面蓬其首。」参见「鹄形」。 4 通「浩」。恣肆、心无所主貌。
《吕氏春秋・下贤》:「﹝得道之人﹞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 高诱注:「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大也。」 陈奇猷校释:「高读鹄爲浩是也,但训爲大则非也。《离骚》:『怨灵修之浩荡。』王逸注:『浩犹浩浩,荡犹荡荡,无思虑也。』与『羞用智虑』正相应。高训爲大,义隔。」 5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 闻喜县。
《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毛传:「鹄,曲沃邑也。」 参阅《嘉庆一统志・平阳府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