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三、古文字的考釋方法
释义

三、古文字的考釋方法

中國的漢字,幾千年來一直沿續使用,必然會因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一個字的形體在不同的時代有相當不一樣的寫法。有的字因時代的變遷,已成了死文字,雖然有時從字形或辭例可以知曉其意義,但也難肯定約當後世的何字,如甲骨文有二字,一作享在享之上 (), 表現建在階梯式地基上的多層建築物, 此字金文已不見; 一作享在京之上 (), 表現建在單一地基上的多層建築物。分別表現臺與樓的建築。但因在 卜辭都當地名使用,無法從辭例證明是否即今之臺與樓字。 又如甲骨文 ()與金文()都有一字作兩隻或三隻動物在兩把犁之下,從金文辭例 “以康奠朕國”、 “龢萬民”、 “作文人大寶龢鐘”等看來,它的意義為協或諧,則創意應是衆多的牛共同協力曳拉耕犁之狀,和三把力表達協力從事農作的協字的創意一樣,有可能後來與協字合而為一。但是此字已成死字,也沒有字典說它是協的異體,故也不能肯定。 又如金文有一字 ()作雙手捧一爵之形。 爵在商代是種容量很小的溫酒器,可能是有所賞賜時的賜酒器具,故也有爵位及賜爵的意義。 此字在金文使用的幾個辭例 “繇自祖考有于周邦”、 “有于周邦”、 “堇大命”、 “有于天”, 都是與功勞有關的意義,可能表達雙手恭奉酒爵以示獎勵苦勞之意。它和勞的創意點起火把用力耕田非常辛苦的意義雖不同,但也是有關苦勞之事。由於此字後來成為死字,有可能被併入勞字。
小篆以後的時代,因有字書的編輯,識字較不成問題,困難的是創意的詮釋。如今地下典籍不斷出土,既無字書的依循,就要講求識字、辨字的方法。早在漢代古文經問世及銅器出土時,就有人從事文字的考釋工作,當時由於可資比較的古代文字資料較少,故成果較低。今日的古代文字資料已積累相當多,可以預期有較多的成果。學者們對於考釋的方法也建立了一些條例,茲介紹於下。
(一)因襲比較法 (或稱為對照法)。幾千年來漢字的形體雖發生過多次變化,但始終一脈相承,因襲發展。秦以前的古文字,字體尚未定形,結構複雜多樣。更由於地域性的因素,使得一個字,不但時代不同而有多種寫法; 即使同時代、同地域也有幾種形體共存的現象。要辨識這些古文字,就必須從各個時代字體的因襲關係進行綜合比較,從中找出共同的字原和特點,以達到辨認古文字的目的。這是過去利用古今字體的比較而考釋古文字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襲比較法,首要是收集不同時代的字形。以前只有《說文》之類很少字書可作參考,近世發現大量的甲骨文以及為數不少的銅器銘文、石刻、簡書、帛書、盟書、陶文、璽印、錢幣以及漢魏石刻、唐人書卷等,都可以提供相互比較的資料。條件比古人優越,故所得成績也較多。
運用這種方法釋字,除了要掌握各種文字資料,還必須具備有關漢字發展變化的各種知識。諸如漢字結構的特點,各種形旁、意符的歷史變化,義近意符之間的互用關係,以及字體變化的基本形式,規範化的具體内容等等。
除了掌握漢字形體正常變化的知識之外,還須了解一些非正常的情況,譬如由於誤寫的原因,使原來字體的一部或全部改變成另一種形體之類。無論是自然的演變,還是因誤寫的變化,前後字體或多或少都會遺留下互相因襲的痕跡,如果資料充足,就能從中找到古今字體之間的相關線索,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它們之間的發展過程。但經驗不足者,很可能形體稍有變化就認識不出,例如燎字(字347)的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的作架木焚燒之字形相去甚遠 (),但由於它演變的過程比較清楚,知道先是為木又加火的符號 (),它本是在戶外舉行的祭典,後來也在室内舉行,就有了从宮的字形 (), 宮的兩個方框訛變成日,終成小篆的字形。 又如宜字(字365)【,所安也。 从宀之下,一之上。 多省聲。 , 古文宜。 ,亦古文宜】,從小篆字形根本看不出與字義上的關係,幸好附了兩個古文字形,以之與其前的文字相對照,就可以找到甲骨文 ()、兩周金文 ()、戰國璽印等一系列的演變過程,了解它與俎字同源,表現兩塊肉在俎上之狀。
再如襄字(字274) 【, 漢令, 解衣而耕謂之襄。 从衣, 𤕦聲。, 古文襄】, 其古文字形讓我們找到甲骨文的字形, 原來它表現雙手扶着一把犁, 下有一至三頭牛拉着 (), 表現牛耕的景象。 大致它的構形不易規範,為假借字所取代,許慎見它从衣旁,故以“解衣而耕”釋之。無論任何字,只要不是中途完全更換了結構,不管變化如何頻繁,基本上都是有跡可尋的。利用這種方法考釋古文字,一般是可靠的。運用此種方法釋字須隨時積累資料,掌握各種字體的基本特徵,要以充分的證據予以實事求是的考證,而且要辨清形體,防止將兩種不相干的字體放在一起比較,造成人為的混亂。
(二)辭例推勘法: 利用辭例推勘考釋文字,也是過去使用很久的一種方法。具體内容可分兩個方面: 一是依據文獻中的成語推勘; 一是依據文辭的内容推勘。各自的依據雖然不同,但都是辨識古字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謂利用辭例推勘,是指利用文獻中的辭例來核校較古老的文獻。銅器銘文的内容多為頌揚功德,有些辭句往往與流傳下來的用語相同或相近,從而為辨識古字提供了相互推勘的條件,如 “眉壽無疆”是《詩經》所見辭例,銅器銘文常見 “沬壽無疆”,從字形看出它表現雙手倒水沐浴之狀 (), 原是沬字(字34)的原形, 借為眉。 眉字的筆劃較少,為何銅器銘文都用筆繁的假借字而不用本字,實在令人費解。或有可能古代的人不常洗澡,但在壽辰時卻要洗澡,故有沬壽之辭。後來此習俗不行,代以高壽而眉毛變色之慶。又如銅器銘文有“折首”、“執訊”的句子。訊字本不識,根據 《詩經·小雅·出車》 “執訊獲醜”, 知訊字(字419) 【, 問也。 从言卂。 , 古文訊从西】表現向捆綁的俘虜訊問之狀,也同時明白其前甲骨文的兩種字形都表示同樣的創意。 很可能的字形與如 ()太過相近, 不再被使用。


又如“玄衣黹屯”也是銘文常見的賞賜物,通過 《尚書·顧命》“黼純”、 《儀禮·士喪禮》 “緇純”的比較才認得黹字(字420) 【箴縷所紩衣也。 从丵丵省。 象刺文也。 凡黹之屬皆从黹】是刺繡的對稱圖案形,故用以表達有關刺繡之事。
再舉一例, 《中山鼎》有銘“蒦其汋 ()於人旃, 寧汋於𣶒”。《說文》汋的解釋【, 激水聲也。 从水, 勺聲。 井一有水一無水謂之瀱汋】顯然和此句的文意不符。 《金文編》以為即 《說文》沒字【湛也。从水,殳聲】,从水,殳省聲。前已言之,省聲的現象常是一種誤解。如與《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的“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對照,勺聲與弱聲古韻同屬宵藥,知 《中山鼎》的汋假借為溺而不是沒字。同時也知道“蒦”的意義如“與”,“旃”也與“也”的意思一樣。
雖然利用文獻中的辭例來核校較古老的文獻是可行的,但還要檢驗字的形象,比如說,“寧王”是《尚書》常見指稱周文王的詞。如果不明白寧是“文”的誤讀,而據以釋銅器銘文的“文王”為寧王就錯了。如果再根據寧字的意義,解釋為什麽文王被稱為寧王,就可能涉及附會子。又如《秦公簋》有“高弘有慶,竈又四方”之句。 竈 【, 炊竈也。 周禮以竈祠祝融。 从穴, 鼁省聲。 , 或不省作】以蟑螂常在燒食的竈臺附近出沒表意。竈於此假借為“造”或“肇”都文從字順。但有以為《詩經·閟宮》有“奄有下國”,《皇矣》、《執競》篇都有“奄有四方”之句,可對應而釋之為奄。 但奄 【, 覆也。 大而有餘也。 又欠也。 从大申。 申,展也】的字形 ()與 《秦公簋》的竈 ()相去甚遠, 還是依字形釋竈字較好。 很可能抄寫的人不識, 誤以為是奄的隸書 (奄)。
利用此法所釋出的文字,往往是依據文獻使用的内容,經過分析,推勘出應讀的本字, 並不直接依靠文獻的用字。 如㞢 ()字, 雖然還沒法了解字形的創意, 通過甲骨卜辭本身 “牢一牛”與“牢又一牛”的比較,就可斷定其意義即為又(有)。甲骨文很多干支字的釋讀,也是利用此方法。 如辛巳 (), 最先依其字形而讀為辛子, 殊不可解。又如甲骨刻辭有一字作等形, 初亦不識, 後來根據商代先王周祭的序列,乃知是雍己的合文。雍是甲骨文等的省形。近年出土文物的資料越來越多,可供研究的問题也越來越廣泛,通過文辭内容推勘所識的字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較為特殊的字,更需要依靠此種方法。但是,根據辭例推勘,儘量要求準確無誤,避免牽強附會,比如甲骨卜辭常見“易日”一詞,是有關氣候的用語,意思是天氣晴朗。 但在研究的早期階段, 不知卜辭有肜()日的記載, 以為 《尚書·高宗肜日》的肜日應該是易日()的誤寫, 意義為改期。這就不謹慎了。
(三)部件 (偏旁)分析法: 所謂部件就是構成文字的最小單元,有些部件後來成為單體的字,有些則沒有。這是使用很久的老方法。許慎的 《說文》就經常採用這種方法說明字體。 如炙 【, 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凡炙之屬皆从炙。 , 籀文】, 分析之為肉在火上, 表達烤肉之燒食法甚明。 甲骨文的等字, 分析之為木與目構成, 對照 《說文》相 【, 省視也。 从目木。 易曰: 地可觀者莫可關於木。詩曰: 相鼠有皮】,知是以眼睛觀察樹木的質量表意。
此法是先把已認識的古文字,按照構成的部件,分析為一個個的單體符號以及其代表的物件,然後把各個單體偏旁的不同形式收集起來,研究它們的歷史發展變化; 然後在認識部件的基礎上來認識每個文字。應用這種方法考釋古文字,首先要對過去已經認識的各種偏旁形體有所了解,同時還要知道各種形旁之間的通用關係。辨識出一個新的部件,往往導致認識幾個新字。 如甲骨文的斤(字6) ()和小篆的字形已相差甚遠 (), 一旦辨識了, 立刻就又認識了好幾個以斤為構件的字。
對於某個時代的書寫習慣有所了解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戰國時代多部件的更替,對一個不認識的字,嘗試更替為其他可更替的構件,往往就可得到正確的答案。六朝時多誤寫為筆劃類似的字,更替之也常可得到正解。如賴、籟的偏旁負寫成頁,順、傾的偏旁頁寫成真,復、腹的偏旁复寫成夏。理論上,了解這種考釋古文字的方法是比較容易的,困難的是如何判別構形稍異的字以及部件合成後的含意。
(四)根據事理、習俗或制度釋字: 早期的創字以象形、表意為主,東周之後形聲字才大增,同時也漸把象形、表意字形聲化,中斷了字形演變的途徑,難以依之釋字,只好通過事理、習俗或禮俗制度來釋字。雖然應用不很簡單,仍不失為探索的途徑。譬如甲骨文的沈字(字209)是種常見的用牲方法, 字形作沈牛於水中 ()。 埋(字208)也是常見的用牲方法, 字形作埋牛於坑中 ()。 用牲之法, 除燒烤、放血、 烹飪、切割等方式外,還有沈於水中、埋於土中的方式,故推斷兩字形的含義約等於後世的沈與埋。又如尋字(字294)和後來訛變的字形差異相當大, 甲骨文作雙手延伸以丈量席子、長管樂器等物 ()。 古人多以己身器官為度量的標準,如 《大戴禮記·主言》: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伸展兩臂是很自然的動作,八尺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可推理而釋為尋字。但現在還有不少人,因其字形與小篆的尋相差太大,還不願接受這個考證。
銅器銘文有一字作二□與一文的𠳵(字255) (), 意義為鄰, 如中山王鼎的“鄰邦難親”、馬王堆帛書以及郭店楚簡 《老子》的 “鄰國相望”、“若畏四鄰”。或釋此字為吝,以為假借為鄰,並以為吝字从口文聲。但前已言之,文的聲母與吝和鄰的聲母都不同類,很可能不以之為聲符。因為古代有打殺老人以放魂投胎的習俗,可能因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不忍殺人的人道思想的發達,葬儀一再改變而成在屍體刺紋或埋葬。在文字,文(字1)表現屍體刺紋的習俗,口為深坑,吝(字224)可能表達歎息不依古俗或不依正常死亡的埋葬方式 ()。 至於鄰字,从一文與二口。口表達一個範圍,甲骨文以之代表墳墓,如死字();或城邑,如正 ()、韋 ()、邑 ()等字。 城邑一般是分散佈置,不會並列緊鄰。二口並排與古代墓葬有秩序相鄰排列的景象最契合, 比較可能以之創意。 刖(字421) 【, 絕也。 从刀, 月聲】在甲骨文作一人被手持鋸子截斷一腳而成兩腳不等長的刑法。對照文獻,知是刖刑。 而從字形看, 則知與尢、尪 【,㝿也。 曲脛人也。 从大。 象偏曲之形。凡尢之屬皆从尢。,篆文从𡉚】等字有關聯。


以上四種主要的考釋古文字的方法,都是過去學者經過長期實踐,逐漸積累和總結出來的,其各自的内容不同,可以互相補充,能系統地了解和掌握這些方法,對於考釋古文字一定會有很大幫助。誠然,正確地考釋出前人所不認識的古文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一定的難度,只要虛心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正確的方法,以科學的態度,嚴謹而認真地進行研究,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如果全然不顧客觀存在的各種情況,單憑自己主觀願望任意猜測,不僅做不出成績,還會給研究工作帶來麻煩或造成混亂。
(考釋文字常犯的毛病:預設答案,一味自圓其說;濫用右聲說,附會聲符的含義;拘泥於一形,不考慮異體;濫用聲韻的旁轉與假借;忽略字的基本結構;忽略字形演變的重要環節;忽略字形的年代問題與構件組合後的合理性;局限於《說文》的說解。)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