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 甲骨文合集456正,殷 貞氏武芻。 按:从止从戈。
 甲骨文合集27741正,殷 叀武唐用王受又又。
 四祀 其卣,殷周金文集成5413,殷 (尊)文武帝乙宜。
 作册大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759,西周早期 公朿 (鑄)武王成王異(翼)鼎。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在珷(武)王 (嗣)玟(文)乍(作)邦。 按:增王符。特指周武王。
 格伯簋,殷周金文集成4262,西周中期 氒書史戠武立 (臿)成 。
 史牆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5,西周中期 廼來見武王。
 秦公簋,殷周金文集成4315,春秋早期
 文武。
 燕王職劍,殷周金文集成11634,戰國晚期 怎(作)武 旅鐱(劍)。
 董武鐘,殷周金文集成34,戰國 戌𧻚搏武。
 古璽彙編1320,戰國 武□。
 古璽彙編174,戰國 武關□。
 古璽彙編1322,戰國 武印。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46,戰國
(與)禱 (荆)王自酓(熊)鹿(麗)(以) (就)武王,五牛,五豕。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28,戰國
(賫)武樂取, 卲(韶) (夏)樂情。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24,戰國 句(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惪(德)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52,戰國 武王於是虖(乎)素𠕻(冠) (冕),告吝(閔)于天。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天子建州(乙本)4,戰國 文侌(陰)而武昜(陽),信文得事,信武得田。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武王踐阼5,戰國 武王 (聞)之𢖶(恐) (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武王踐阼12,戰國 武王齋七日, 大(太)[公] (望)奉丹箸(書)(以)朝。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耆夜4,戰國 庶民和同方 方武。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238,戰國至秦 乙丑生,不武乃工考(巧)。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142正,戰國至秦 丙寅生子,武以聖。
 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西漢 處二年,共中(仲)使卜奇賊閔公于武諱(闈)。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92,西漢 新郪信、髳長蒼謀賊殺獄史武。
 居延新簡EPT58.29,西漢 府移大守府所移武威大守書曰築。
 居延新簡EPF22.664,西漢 甲渠候官建武四年。
 漢印文字徵 武陵尉印。
 漢印文字徵 王武之印。
 漢印文字徵 王武。
 郃陽令曹全碑陽,東漢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
 西狹頌,東漢 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
 冀州從事馮君碑,東漢 文武之盛。 按: “止”訛作“山”。
 賈充妻郭槐柩記,晉 武公既薨,親秉國政,敦風教,明褒貶,導德齊禮。
 元瞻墓誌,北魏 又遷前軍將軍顯武將軍。
 寇臻墓誌,北魏 振武將軍。
 笱景墓誌,北魏 乃屬武泰在運,昏后亂政。 按: 楷化作“武”。
 侯義墓誌,北魏 魏故侍中司徒武陽公之孫。
 丘哲墓誌,北魏 世宗宣武皇帝。
 唐小虎造像記殘石,東魏 廣武將軍。
 竇泰墓誌,北齊 武皇奔車起慟,登城致哀,貽訓魏后,加以殊數。
 賀屯植墓誌,北周 加以膽氣兼人,才武絶世。
 張濤妻禮氏墓誌,隋 感下武之和氣。
 楊厲墓誌,隋 武藝悝悝。
 曹惠琳墓誌,唐 職叅文武。
 梁有意墓誌,唐 道光下武。 《説文》: “武,楚莊王曰: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武”字从戈从止,會意。金文增“王”爲周武王專用字。石刻楷字 “止”多訛變。 “武”字卜辭中多用作地名,“武丁”爲商王名。金文多指武功、勇武。又特指周武王。後世文獻多指武事、軍事。與“文”相對。
武★常◎常
wǔ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从止从戈,止为脚趾,有行走、行动义,戈为武器,隶定为“武”。本义表示持武器征伐,宣扬武威,引申为勇猛、猛烈、有关军事或技击的事物、脚步、足迹等。 【辨析】 以“武”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u,但声母不同。wǔ:鹉∣fù:赋。 武wǔ会意字。“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止”表前进(不是停止)。意思是扛着武器巡逻(或行军)。秦篆是上下结构,戈在上,止在下。隶书发生变异。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wǔ 鹉(芳草萋萋鹦鹉洲) 相关链接 “赋”,会意字,意为用于战争的钱(税收)。古代财政“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故从贝从武。 武wǔ(8画)
  【提示】止,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时,末笔的横改提。不要添加一撇错写成武。 *武wǔ8画 止部 (1) 军事征伐等暴力行为;泛指军事(与“文”相对): ~器|~装|~力|整军经~。 (2) 关于搏斗技术的: ~艺|~术。 (3) 勇猛;猛烈: 威~|英~。 (4) 〈书〉 半步(即举足一次);泛指脚步: 步~。 |